住:以人為主
社會房屋共生實踐
ISBN : 978-988-8448-17-3
December 2020
248 pages, 5.75″ x 7.875″, Color illustrations throughout
- HK$88.00
十個基層住屋的故事,十種房屋困境的命運。
他們的故事,他們的經歷,可能也是我們身邊人所遭遇的困難;
入住了社會房屋,得到喘息空間及同路人的相伴,為他們帶來點點滴滴的改變,這些改變的經驗更是真實無比。
甚麼是住屋?
「住」,本應是「以人為主」,但在香港這個扭曲的房屋市場下,承受最極端壓力的基層市民,卻從未主導過自己的居住空間和經驗。
作為公民社會的持份者,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思考如何為這些飽受生活折磨的人帶來改變?
「一直都相信,在一個城市生活,先處理好住屋問題,是解決其他所有問題的基礎。看了這本書的其中一些故事,就更能說明這一點。希望大家都細心閱讀,多方獻計,支持改善居住環境的工作!」——鍾劍華,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
「【破局之路】近年社會共享房屋在各種房屋倡議中有幸成功突圍,供應雖成氣候,仍需有更多像這本著作般的深入分析、生命故事與政策反思,勾勒輪廓直面問題,以啟香港住屋問題的真.破局之路。」——陳劍青,本土研究社研究員
「香港社會房屋經驗總結成書,就居住議題揭示一種不同過往的實踐思路,意即面對『市場』與『國家』不足,反求諸己的回歸民間社會自我量能,合力營造安居之別樣天地!」——彭揚凱,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、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
「極端的貧富懸殊,公屋輪候日長等,都在壓縮本港基層生活空間,社會房屋正是適時的介入。書中收錄街坊窩心故事,正引證有公平發展的機會和空間,『弱勢社群』同樣能自助助人。」——曾迦慧,香港樂施會總裁
「社會房屋體現了分配正義和居住正義,在地狹人稠的香港意義非凡。社會房屋住戶們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彼此,營造出濃濃人情味的街坊關係,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互助網絡,值得推廣。」——羅惠珍,《亞洲周刊》駐法國記者,《巴黎不出售》作者